- 第1講 走近細胞的基礎知識梳理
- 考點一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 考點二 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 考點三 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 真題解 高考真題解析
- 第2講 細胞中的無機物 糖類和脂質
- 考點一 細胞中的水和無機鹽
- 考點二 細胞中糖類和脂質
- 考點三 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
- 高考真題解析-糖類和脂質
- 第3講 蛋白質和核酸
- 考點一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
- 考點二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 蛋白質和核酸高考題解析
- 第4講 細胞膜和細胞核
- 考點一 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
- 考點二 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
- 細胞膜與細胞核高考真題解析
- 第5講 細胞器與生物膜系統
- 考點一 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
- 考點二 細胞器的協調使用與生物膜系統
- 細胞器與生物膜系統高考真題
- 第6講 細胞的物質運輸方式
- 考點一 水進出細胞的原理(沒有剪輯)
- 考點二 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及影響因素分析
- 第七講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 考點一 酶本質及特性(1)
- 考點一 酶本質及特性(2)
- 考點二 酶特性及酶特性影響因素的探究實驗
- 第8講 ATP結構與功能
- 第9講 細胞呼吸類型及過程
- 專題一細胞呼吸類型及過程探究
- 考點二 細胞呼吸的影響因素分析
- 考點三 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實驗
- 第10講 光合作用原理
- 考點一 葉綠體中色素提取與分離實驗
- 考點二 光合作用過程原理的實驗分析
- 第11講 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及應用
- 考點一 外界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及應用
考 點 清 單
①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②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③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④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⑤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⑥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⑦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⑧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⑩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⑪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⑫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⑬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⑭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⑮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⑯模擬尿糖的檢測
⑰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⑱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⑲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順序:移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調反光鏡或光圈→調細準焦螺旋
注:換高倍物鏡時只能移動轉換器,換鏡后,只準調節細準焦和反光鏡(或光圈)。
問1:低倍鏡換為高倍鏡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來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視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載玻片放反,蓋玻片在下面 D、未換目鏡
問2:放大倍數與視野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多,視野越亮,工作距離越長;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工作距離越短。
故裝片不能反放。
5.裝片的制作和移動:制作:滴清水→放材料→蓋片
移動:物像在何方,就將載玻片向何處移。(原因:物像移動的方向和實際移動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點判斷:1)污點隨載玻片的移動而移動,則位于載玻片上;
2)污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目鏡后消失,則位于目鏡;換物鏡后消失,則位于物鏡;
3)污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鏡后也不消失,則位于反光鏡上。
7.完畢工作。使用完畢后,取下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逆時針旋出物鏡,旋進鏡頭盒;取出目鏡,插進鏡頭盒,蓋上。把顯微鏡放正。
實驗一: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取材制片→水解 (用8%的鹽酸溶液)→沖冼涂片→染色→觀察(選擇染色均勻、色澤淺的區域觀察)
(1)取口腔上皮細胞制片:
①載玻片要潔凈,先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②用 消毒 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刮幾下,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載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幾下→③將載玻片 烘干
(2)水解:將烘干的載玻片放入質量分數為8%的 鹽酸 溶液中,用30℃水浴保溫5min
(3)沖冼涂片:用蒸餾水的緩水流沖洗載玻片10s,洗去 多余的鹽酸
(4)染色:滴2滴 吡羅紅甲基綠 染色劑于載玻片上染色5min,吸取多余染色劑,蓋上蓋玻片。
(5)觀察:先低倍鏡觀察,選擇染色均勻、色澤淺的區域,移至視野中央,調節清晰后才換用高倍物鏡觀察
實驗二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一)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1、實驗原理
還原糖(常見的有葡萄糖 、麥芽糖、果糖等)與 斐林試劑 (試劑)在 水浴加熱(條件),生成磚紅色沉淀。
2、材料:應注意選擇含糖量高,顏色淺的材料。
3、斐林試劑的使用
(1)斐林試劑甲液——0.1g/ml氫氧化鈉溶液 斐林試劑乙液——0.05g/ml硫酸銅溶液
(2)使用原則——① 甲乙液混合均勻后使用;②現配現用
(二)脂肪的檢測和觀察
1、實驗原理
脂肪可被 蘇丹Ⅲ(試劑)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2、取材(1)選擇富含脂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如:花生種子,干種子需要浸泡;
(2)若需顯微鏡觀察,則種子要足夠大,便于做徒手切片。
3、方法步驟
方法一、向待測組織樣液中滴加3滴蘇丹Ⅲ染液,觀察待測組織樣液被染色的情況。
方法二、制作子葉臨時切片,用顯微鏡觀察子葉細胞的著色情況。
取材→切片→制片(染色后,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觀察
(三)蛋白質的檢測和觀察
1、實驗原理
(1)蛋白質與 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可以產生紫色反應;
2、雙縮脲試劑的使用
(1)雙縮脲試劑A——0.1g/ml氫氧化鈉溶液,雙縮脲試劑B——0.01g/ml硫酸銅溶液
(2)使用原則:先加入A 液,再加入B液。(條件:不需加熱)
實驗三 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1.光學顯微鏡能看到的是顯微結構,如細胞壁、液泡、葉綠體、線粒體(經健那綠染色)細胞核(其中染色體經染色在分裂期可觀察到)等
2.像衣藻就是低等植物。低等植物有中心體和細胞壁。低等植物植物體構造簡單細胞,單細胞的群體或多細胞組成的無根、莖、葉等分化的枝狀或片狀體(通稱葉狀體),有性生殖的性“器官”是單’細胞的,配子結合形成合子,合子直接發育成新的植物體,不經過胚的階段。
3.使用高倍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么?
(1)首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
(2)轉動轉換器,用高倍鏡觀察,并輕輕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為止。
實驗四 用高倍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1.黑藻葉綠體會影響質壁分離觀察嗎 ?
因為葉綠體的顏色才方便觀察綠色植物的質壁分離。
黑藻的顏色是葉綠體的顏色。除了液泡外,幾乎整個細胞就是綠色的
2.洋蔥鱗片葉表皮應該包括內表皮和外表皮,都沒有葉綠體.外表皮細胞液泡是紫色的,內表皮細胞都是無色的
洋蔥的鱗片葉是它的變態葉,你去看它的顏色是紫色或者是白色的,里面不含有葉綠素,因此它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洋蔥也會長綠色的葉子的,這才是真正進行光合作用的部位.
實驗五: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1.實驗原理:
(1)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 ,從低 濃度溶液向高 濃度溶液的擴散。發生滲透作用的必備條件:半透膜和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 。
(2)玻璃紙是一種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過,而蔗糖分子因為比較大,不能透過。可以用玻璃紙將不同濃度的溶液分隔開,然后通過觀察漏斗液面高度的變化,來觀察半透膜的透性。
2.實驗裝置及實驗結果分析:
漏斗管內液面升高的原因:由于單位體積清水中的水分子數比單位體積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數多,所以在單位時間內透過半透膜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于 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
注意:
選擇透過膜與半透膜的關系:選擇性透過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對物質的通過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質,還具有主動的選擇性,如細胞膜。因此,具有選擇透過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選擇性透過,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選擇透過性。
實驗六 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1.實驗原理
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膜之間的細胞質,它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 失水,使細胞壁和 原生質層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于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二者就會逐漸分離開來。
2.選材
選擇紫色洋蔥鱗片 外(內或外)表皮作實驗材料,理由是 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觀察 。注意所選細胞必須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 細胞,否則不會發生質壁分離。
3.方法步驟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用低倍鏡觀察細胞中紫色的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質層的位置)→滴加蔗糖溶液(注意從蓋玻片一側滴入,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現象(液泡變小,細胞液顏色 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細胞大小基本不變)→觀察質壁分離復原(用清水做復原試劑)
(1)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的外因是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內因是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的伸縮性不同。
(2)相對細胞膜,細胞壁具有什么特性?全透性 。
(3)實驗常用0.3g/mL的蔗糖溶液。若濃度過高,細胞質壁分離速度很快,但會導致細胞失水過多而死亡,細胞不能發生 質壁分離復原現象 ;若濃度過低,則不能引起細胞質壁分離或速度太慢。
(4)一定濃度的硝酸鉀溶液、尿素等也能導致植物細胞質壁分離,但隨后植物細胞可自動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七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1.實驗原理:
酶活性大小通常以單位時間內產物的生成量或反應物的消耗量來表示。酶的活性常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溫度和PH等,并且當強酸、強堿或溫度過高時,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而使酶永久失活。
2.“探究溫度或pH影響酶活性”的實驗方案:
使同一種酶分別處于不同的溫度 或 PH條件下,分別催化 同一種底物,觀察其 酶活性的變化。
問題探討:
⒈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中,能否先加底物再加酶再控制溫度,為什么?
不能。因為底物和酶在溫度改變過程中會發生反應,影響實驗結果。
⒉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中,能否用斐林試劑進行鑒定,為什么?
不能。因為用斐林試劑鑒定需要水浴加熱,這樣0℃試管中的酶會恢復活性而發生催化作用分解淀粉,也產生磚紅色沉淀,影響實驗結果的判斷。
⒊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中,如果三支試管產生的氣泡量都很少,可能原因是?
過氧化氫溶液放置時間過久,已經大量分解。
酶促反應速率是用酶做催化劑分解底物的快慢程度,化學反應速率是不一定用酶做催化劑的,比如分解過氧化氫的那個實驗用氯化鐵溶液做對照實驗,而酶活性是在一定條件(溫度、Ph)下酶分解底物的能力高低,可以用酶促反應速率的大小來判斷酶活性的大小.
實驗八 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
提取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機溶劑(如無水乙醇、丙酮 等)。
分離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在 層析液 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
2、方法步驟:
(1)提取綠葉中色素:稱取綠葉5g→剪碎置于研缽→放入少許二氧化硅和碳酸鈣→加入10mL無水乙醇→充分研磨→過濾→收集濾液(試管口用棉塞塞嚴)
(2)制備濾紙條:將干燥定性濾紙一端剪去兩個角,并在距這一端1cm處劃一鉛筆線
(3)畫濾液細線:用 毛細吸管 吸取少量濾液,沿鉛筆線均勻地畫出一條細線。待濾液干后,再畫一兩次。
(4)分離色素:濾紙條輕輕插入盛有層析液的小燒杯中,
用培養皿蓋住小燒杯。
結果分析:色素在濾紙條上的分布如下圖:
(橙黃色)最快(溶解度最大)
(黃色)
(藍綠色)最寬(含量最多)
(黃綠色)最慢(溶解度最小)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實驗原理: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在有氧、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于兼性厭氧菌,因此便于用來研究細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色變綠色再變黃色。根據石灰水渾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液中CO2的產生情況。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液中酒精的產生情況。
(3)對比實驗: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做對比實驗。兩組中的實驗結果都是事先未知的。
2.實驗結論: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都能進行細胞呼吸。在有氧條件下,酵母菌通過細胞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條件下,酵母菌通過細胞呼吸產生 酒精 ,還能產生 少量的二氧化碳。
實驗十 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實驗原理 (1)染色體易被 堿性染料 著色。(2)有絲分裂常見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區 細胞。
(3)在高倍鏡下,根據 染色體 的存在狀態,識別某個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哪個時期。
2.實驗步驟
(1)洋蔥根尖的培養
(2)裝片的制作包括①解離② 漂洗 ③ 染色④ 制片 四個步驟。
☆解離:用 鹽酸與酒精 混合液進行解離,目的是溶解細胞間質,使組織中的細胞分散開來,此時,細胞已被鹽酸殺死。
☆漂洗:用 清水 漂洗,目的是洗去解離液,防止解離過度。
☆染色:用龍膽紫或醋酸洋紅,使染色體著色。
☆制片:用鑷子尖把洋蔥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用拇指輕輕地壓載玻片。壓片的目的是使細胞分散開來,避免細胞重疊,便于觀察。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移到視野中央,然后換高倍鏡進行觀察。
視野中數目最多是處于分裂間期 的細胞,原因是間期時間最長。可根據視野中每一時期的細胞數/計數細胞的總數,判斷細胞周期中不同時期的時間長短。
實驗十一 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1.實驗目的:通過探究細胞大小,即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與 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系,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2.實驗原理:用瓊脂塊模擬 不同大小的細胞,NaOH溶液表示細胞吸收的小分子。瓊脂塊中含有酚酞,與NaOH相遇,呈紫紅色,從瓊脂塊的顏色變化可知NaOH擴散的深度。
3.實驗結果分析:在相同時間內,NaOH在每一瓊脂塊內擴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說明NaOH在每一瓊脂塊內擴散的速率是相同的。NaOH擴散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隨瓊脂塊的增大而 減少。
4.實驗推論:細胞體積越小,細胞的相對表面積越大,物質交換效率越高,細胞新陳代謝越旺盛。細胞 表面積 與體積 的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實驗十二 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實驗材料:蝗蟲♀:24,xx,個體大 ♂:23,xo,個體小
注:雌蝗蟲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X
雄蝗蟲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O
蝗蟲的性別決定方式是XO型,即雄性的性染色體只有1條X,而沒有Y
2.方法步驟
⑴低倍鏡下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和精細胞。
⑵先在低倍鏡下依次找到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細胞,再在高倍鏡下觀察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
⑶根據觀察結果,繪制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簡圖。
實驗十三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原理:
用 低溫處理植物組織細胞,能夠抑制 紡錘體 的形成,因而使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化學試劑及作用:
卡諾氏液:固定細胞形態
改良的苯酚品紅染液:使染色體染色
15%的鹽酸溶液:使組織細胞分散開來
95%的酒精溶液:洗去固定液和解離細胞時都要用
3.方法步驟:
培養根尖→低溫誘導→固定細胞形態→制作裝片(解離→漂洗 →染色→制片)→觀察,比較(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染色體形態較好的分裂相,確認某個細胞發生染色體數目變化后,移到視野中央,再換用高倍鏡進行觀察)。
實驗十四 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1.實驗原理:
顯性遺傳病 具有世代相傳的特點, 隱性遺傳病一般 隔代出現。
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交叉遺傳,隔代出現,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世代相傳,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2.方法和過程:(程序可用流程圖表示)
(1)確定調查的目的要求,確定課題;
(2)制定調查的計劃;
(3)實施調查活動:
人類遺傳病的調查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調查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二是調查某種遺傳病的遺傳方式。
調查統計某種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應在人群中隨機取樣調查,最好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 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等。調查某種遺傳病的遺傳方式應在 患有某種遺傳病的家系中進行。
(4)整理分析調查資料:
☆為保證調查的群體足夠大 ,小組調查的數據,應在班級和年級中進行匯總。
☆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某種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100%。
☆分析被調查遺傳病的遺傳方式:針對某遺傳病患者,對其家系中的其他成員展開調查,并將調查結果以_遺傳系譜圖_方式呈現,并進行分析。對某個家庭進行調查時,被調查成員之間的 血緣 關系必須寫清楚,并注明 性別 。
(5)得出調查結論,撰寫調查報告,匯報交流調查結果。
實驗十五 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設置生長素類似物溶液的 不同濃度梯度并配置一系列相應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
2.制作插條:選取生長良好、發育狀況 相同 的同種植物一年生枝條。
3.設計用于記錄實驗結果的表格:
4.分組對照處理:(先進行預實驗 以確定較適宜的濃度范圍)
方法一: 浸泡 法。將制作好的插條,分成若干組(每組不少于3個枝條),分別將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中,貼上相應標簽,處理幾小時至一天。此方法要求溶液的濃度較 低 ,并且最好在 遮蔭和空氣濕度較高的地方進行處理。
方法二:沾蘸法。把插條基部 在不同濃度的藥液中蘸一下(約5秒),深約1.5cm即可。此方法要求溶液的濃度較高。
5.培育并觀察實驗結果:設置多個相同的水培裝置,加入等量的完全營養液,在相同且適宜的外界條件下,分別培養經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及清水處理過的插條。定期觀察每組實驗材料的生根狀況,并記錄結果。
實驗十六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尿糖的形成:正常情況下腎小管能將原尿中的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糖,但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當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超過了160~180mg/dL時,有部分葡萄糖就會隨尿排出,而形成糖尿。
2.成因分析:①糖尿病患者;②腎小管腎炎,導致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③一次性吃糖過多,導致血糖濃度暫時性過高而出現偶爾性糖尿。
3.檢測方法:①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 班氏試劑(水浴加熱)
取兩支試管,分別編號為1號和2號,1號試管加入0.1mL的正常人的尿液,2號試管中加入 等量糖尿病患者的尿液_。然后兩試管中再分別加入1mL的斐林試劑或 班氏試劑 ,并將兩支試管放入大燒杯中進行 水浴加熱 ,觀察兩試管的顏色變化。
結果預測:1號試管沒有磚紅色出現,2號試管有磚紅色出現。
②尿糖試紙(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尿糖試紙來測定尿糖濃度)尿糖試紙是尿糖患者用來檢查自己尿糖情況的專用試紙。尿糖試紙是一種酶試紙,由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氫酶和某種無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濾紙上制成。當尿液滴加到酶試紙上時,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在 過氧化氫_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原子氧可以將試紙上無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使試紙呈現特定的顏色,再與標準比色卡比對,即可知道尿樣中葡萄糖的含量。顏色的變化因葡萄糖的含量的少到多而依次呈現出淺藍、淺綠、棕、深棕色。
實驗十七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必修三P68)
實驗原理:
1.在含糖的液體培養基(培養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個封閉容器內的酵母菌種群,通過細胞計數可以測定封閉容器內的酵母菌種群隨時間而發生的數量變化。
2. 營養、生存空間、溫度、pH、代謝廢物的積累 等是影響種群數量持續增長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計數方法:抽樣檢測法。
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
先將蓋片蓋住計數室,蓋片的兩端應搭放在計數室兩側的支持柱上。從計數板中間平臺兩側的溝槽內沿蓋玻片的下邊緣滴入一小滴(不宜過多,一般將滴管口沿蓋片邊緣與計數平臺之間的空隙輕輕靠一靠即可),讓菌懸液滲入并充滿計數室,勿使氣泡產生,并用吸水紙吸去多余菌液。
技巧: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培養液時要迅速,保證計數室被培養液充滿,以減少誤差。
多余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細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的中央,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試管中的酵母菌總數。
實驗步驟:
配制培養液→接種酵母菌 →適宜溫度培養→每天定時進行 取樣計數 →分析數據,形成曲線。
實驗結果:請繪制出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變化的曲線。
4.注意事項:
①我們測定的酵母菌種群數量是在恒定容積的培養基中培養測定的,與自然界中的數量變化有差異。
②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 輕輕地振蕩 幾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以保證估算的正確性,減少誤差。如果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數清,應當先 稀釋 再計數。
③每天計數酵母菌數量的時間要固定。
④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只計數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酵母菌。
⑤結果的記錄最好以計錄表來記錄。
實驗十八 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實驗原理:
(1)土壤是無數小動物的家園,這些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2)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且身體微小,因此不適用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常用 取樣器取樣 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2.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記名計算法 (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 大 ,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二是 目測估計法 (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很少”等)。
3.實施計劃:
準備→ 取樣 → 采集小動物 →觀察和分類→統計和分析
4.采集方法:常用誘蟲器和吸蟲器 采集。
誘蟲器采集土壤動物主要利用了土壤動物趨暗、趨濕、避高溫、避光等特點。
☆采集到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試管中。
☆對于肉眼難以識別的,可用鑷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載玻片上,借助放大鏡或實體鏡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對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可記為“待鑒定× ×”。
實驗十九 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實驗原理
在有限的空間內,依據生態系統原理,將生態系統具有的基本成分進行組織,構建一個人工微生態系統是可能的。但同時,這個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有條件的,也可能是短暫的。
注意事項
(1)水族箱必須是密閉的,放置于室內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2)水族箱內的組成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3)各生物成分的數量比例均衡 ,以免破壞食物鏈
(4)定期觀察生態缸內各種植物、動物的生活情況,水質等的變化及其其它物質的變化并做好記錄,比較不同時期生態缸中各種組成成分的變化情況。